程发峰,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员。出身四代中医世家,先后师从于刘清泉和王庆国教授,全国名中医王庆国教授入室弟子。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主要成员,全国名中医王庆国工作站成员。
擅长治疗: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口腔溃疡,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不育症、前列腺炎、糖尿病及并发症。
出诊时间:每周二、周六上午
高脂血症并非凭空而来,它是内在体质与外在生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1. “吃”出来的问题: 长期摄入富含饱和脂肪(如肥肉、动物油、油炸食品)、反式脂肪(如人造奶油、部分糕点)和胆固醇(如动物内脏、蛋黄过量)的食物,是血脂升高的主要外因。高糖、高热量饮食导致肥胖,进一步恶化血脂。
2. “懒”出来的风险: 缺乏运动导致能量消耗不足,多余热量转化为脂肪囤积,同时降低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好胆固醇”)水平。
3. “吸”出来的伤害: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并降低“好胆固醇”。
4. “喝”出来的负担: 过量饮酒干扰肝脏正常脂质代谢,显著升高甘油三酯。
5. “传”下来的隐患: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遗传疾病,导致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力天生不足,即使生活方式健康,血脂也可能异常升高。
6. 疾病与药物的影响: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肾病综合征、某些肝病以及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部分避孕药等长期使用,也可能继发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的中医视角:痰浊瘀血阻脉络,调理脏腑是关键
中医则从整体观出发,将高脂血症视为“痰浊”、“血瘀”、“脂膏” 代谢失常,内积血脉 所致。其核心病机与脾、肝、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常兼有气滞、气虚、阴虚等。中医治疗强调标本兼治,重在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病理产物(痰浊瘀血)、恢复气血津液正常输布。
核心病机与脏腑失调:
1.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核心病机):
“脾为生痰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过食肥甘厚味(膏粱厚味)、思虑伤脾或久坐少动,导致脾虚失运。
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聚湿生痰;水湿内停,凝聚成浊。痰浊流注血脉,即成高脂血症的物质基础。所谓“肥人多痰湿”。
2. 肝失疏泄,气滞痰瘀: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和情志,促进脾胃运化。长期情志不畅(郁怒、忧思)、压力大导致肝气郁结。
气机不畅,一则影响脾运,加重痰湿内生(土壅木郁);二则气滞推动无力,津液、血液运行不畅,导致痰瘀互结,沉积脉道。
3. 肾气亏虚,蒸化无权:
“肾主水”,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是全身阳气和水液代谢的原动力。年老体衰、久病耗伤或房劳过度,导致肾虚(尤其是肾阳虚)。
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火不暖土),脾失健运更甚;肾阳亏虚,不能蒸腾气化水液,水湿痰浊更易停聚;肾阴不足,虚火炼液亦可成痰。肾虚是痰浊产生和留滞的根本之一。
4. 痰瘀互结,痹阻脉络:
痰浊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痰浊粘滞,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血瘀;瘀血阻滞,影响津液输布,加重痰浊。两者相互胶结,沉积于血脉(经络),使脉道狭窄、涩滞、硬化,最终导致胸痹(冠心病)、中风(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高脂血症需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综合判断证型,制定个体化方案。常见证型及治法如下:
1. 痰浊阻遏型:
2. 气滞血瘀型:
3. 脾肾阳虚型:
4. 肝肾阴虚型:
治疗非仅“降脂”二字,重在调脏腑、化痰浊、祛瘀血、畅气血,使“清者升,浊者降”,恢复人体正常的代谢秩序。
现代临床常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
西药(如他汀类):强效快速降低特定血脂指标(尤其是LDL-C)。
中药:通过多靶点、多环节整体调节脂质代谢(如促进脂质转运、排泄,抑制吸收与合成,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改善症状(如头昏、胸闷、乏力等),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对于轻中度高脂血症,中医药可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高危患者,中西医结合往往能取得更佳疗效。责任编辑:王怡萱(EN097)
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