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批人,同一场戏!包头‘人才引进’被曝‘神操作’,调查组连夜出动!”
2025年7月4日,一则关于内蒙古包头市委讲师团“人才引进”名单雷同的爆料引爆网络。网友发现,2023年和2025年两次招聘中,通过面试的3名考生姓名完全一致,甚至连岗位要求都疑似“量身定制”。事件迅速发酵,包头市委讲师团紧急回应:“已启动调查!” 但网友并不买账:“调查结果别又是‘临时工’背锅!”
1. 离奇巧合:两次招聘名单‘复制粘贴’
“3人‘穿越’两年”:2023年12月,包头市委讲师团首次招聘因举报中止,当时入围面试的王某丹、郜某兴、张某3人,竟在2025年2月的公示名单中原封不动重现!工作人员回应“不清楚原因”,被网友怒怼:“这是把群众当傻子?”
“年龄门槛‘精准放宽’”:2023年要求考生“38周岁以下”,2025年突然放宽至“40周岁以下”,恰好覆盖原班人马。爆料人直指:“这不是‘萝卜坑’是什么?”
2. 官方回应:调查程序启动,但疑云未散
7月4日,包头市委讲师团发布通报称“高度重视,依法依规调查”,但未解释名单雷同原因。更耐人寻味的是,3名考生至今未被正式录用,网友嘲讽:“怕是‘关系户’都没来得及上岗就被扒皮了!”
3. 深层矛盾:人才引进还是‘权力游戏’?
“招聘流程漏洞百出”:两次招聘均仅面试无笔试,且岗位需求高度雷同,被质疑“为特定人群开后门”。
对比其他城市:包头市科技局同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8个,流程透明且成果显著,反衬讲师团操作“辣眼睛”。
4. 全网怒怼:公平何在?
“寒门学子不如‘拼爹’”:评论区沸腾:“普通人陪跑两年,不如‘内部名单’一键复制!”
法律专家发声:若查实违规,涉事人员或涉滥用职权罪,但网友担忧:“最后会不会‘罚酒三杯’了事?”
结语:这场“名单穿越剧”,撕开了人才引进的遮羞布——公平不是口号,而是每一道程序、每一份名单的透明! 调查组若想挽回公信力,就必须给公众一个“不复制粘贴”的答案!
(本文事件细节均引自官方通报及媒体报道,持续关注调查进展)
#高考人生始发站#
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