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粉丝朋友留言说陇东、陇西、河东、河西,甚至是河套都有很多人讲过,唯独黄河流经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这片区域讲的很少,能不能抽个时间讲一讲。既然我们讲黄河流域,又讲完了河套平原,那下一个地理板块自然就是陕西与山西之间的这片晋陕大峡谷了。晋陕大峡谷段准确的说应该是指托克托县河口镇至禹门口的这一段。为什么这一段地理单元很少有人讲呢?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它并不是古代的衢地,也就是说连通性不强,甚至还阻隔了区域之间的沟通。
大家应该知道古代大规模的行军打仗无论是从陕西进入山西,还是从山西进入陕西,最喜欢走的这条线路就是从关中盆地跨过黄河后进入山西高原的一连串盆地,你很少听说过大规模行军直接穿越晋陕大峡谷的。
展开剩余87%就连当初赵武灵王构想奇袭秦国的方案,也是打算从雁门郡出发,沿着黄河经河套平原的云中郡和五原后一路南下,然后再经宁夏平原、清水河谷、接上泾河流域后去往关中。你想想赵国的设想方案宁愿迂回1400来公里也不跨过晋陕大峡谷,肯定是有原因的。
底图来自于《中国历史大地图》
大家看看这片区域和黄河流经的其它区域有什么区别,是不是这片区域的黄河支流最多,这个不难理解,因为这里本来就属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东了,降雨量不会太差的同时,它的西面是陕北高原,东面又是吕梁山脉,而中间还有一条相对较低的裂谷,这道裂谷其实是200万年前,在秦岭和阴山山脉之间发生的一次地震,将河口镇至禹门口的这段700多千米的巨大地块劈成了两半,从而形成了你今天所看到的两边高、中间低的这种裂谷地形,那河水自然就会从高处往低处流了。
有人会想这里既然有这么多东西向沟通的河流,在古代河流就是沟通的要道,按道理来说这里应该是古代东西向沟通的最佳区域啊?这里我们就要说到黄土高原的概念了,有些朋友可能认为黄土高原的东部边界是这条黄河,但实际上它是一直延伸到了东面的太行山西麓,为什么要讲黄土高原啊?因为这片峡谷东面的吕梁山和西面的陕北高原都是被西北风吹来的黄土所覆盖的,黄土高原上的河流有三大特点。
首先这种河流冲刷的河谷是“V”型河谷,而非“U”型河谷,“V”型河谷两岸壁立千仞,坡度极陡。而且谷底狭窄,缺乏宽阔平坦的河漫滩供大军和辎重部队通行,一旦军队进入这种“V”型河谷,就如同进入了一条深陷的“地道”,在视野极度受限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来自于河谷上方的敌军伏击。
第二个特点是这些河流大多都是季节性河流,季节性河流的特点就是旱季的时候涓涓细流甚至断流,无法为行军提供稳定的水源,雨季的时候山洪瞬间汇入,河水波涛汹涌,这都是古代行军非常致命的。
最后一个特点就是这种河流含沙量大,极高的含沙量使得河床游移不定,浅滩和渡口的位置经常发生变化,沿河谷修建的行军设施需要长期维护,所以你现在应该知道为什么陕北高原上有一条叫“无定河”的河流了。
那既然这片区域自然条件这么差,今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不是就很枯燥呢?当然不是,这期内容讲解完以后,你才能够理解黄河的精髓。我们上面讲过晋陕大峡谷段的支流会携带大量的泥沙最终注入黄河干流,大家都知道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最浑浊的河流,而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正是这片支流众多的晋陕大峡谷,也就是说真正给黄河的“黄”字冠名的就是晋陕大峡谷。而黄土高原地貌使得黄河在流经这一区域时又形成了“V”型河谷,“V”型河谷的特点我们前面讲过,不利于通行,但利于居高临下的防守。
大家仔细看看明长城在这一区域的走向,为什么明长城在跨过黄河后没有直接接上呢?而是到了河曲这个地方以后才再修长城,为什么偏头关没有像杀虎口一样直接修在长城防线上?这应该是大家比较好奇的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明长城在黄河东岸断开的这个据点叫——老牛湾。
底图来自于《中国历史大地图》
有这样一首民谣:“九曲黄河十八弯,神牛开河到偏关,明灯一亮受惊吓,转身犁出个老牛湾”,老牛湾的黄河河谷是典型的“V”型峡谷,这种峡谷壁立千仞,而且水流湍急的地形完全可以替代长城防线,这种天然的壁垒防线一直延伸到了河曲,所以现在你就能明白明长城为什么在这里断开这么长了?
那孤立于长城之外的偏头关在这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首先大家要知道明长城防线它并非只是一道孤立的墙,而是一个多层次、有纵深的防御体系。偏头关位于偏关河沿线,它的防御核心是“黄河谷地通道”和“管涔山河谷通道”,这里是明代山西镇的“前线作战司令部”,向西它可以威慑铤而走险越过“V”型河谷的敌军,向北它可以协防来自浑河、清水河谷方向的敌军袭扰,它就相当于一个超级堡垒和补给站,战时阻击敌军和发起反击,平时又可以成为山西镇整个防区的管理和后勤中心。它就像一柄顶在前线的“铁锤”,和周边的老牛湾堡、桦林堡、杀虎口、宁武关,雁门关共同组成一道强大的防御集群。
前面我们是从防御的角度上来讲,那作为母亲河的这么大一条黄河难道它就没有通航的可能性吗?我们经常听说长江航运,珠江航运,好像黄河航运讲的很少,其实在古代黄河的航运是非常关键的,像隋唐大运河,就通过黄河航运连通了洛阳、关中、余杭和涿郡。这主要还是讲的黄河下游,好像黄河中上游的航运很少有人提及。其实从河套方向顺流而下的古代大型货船是存在的,可以说一直到明清时期这条航道都还非常繁忙。大家看看晋陕大峡谷有一个碛口镇,它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古人有句话叫“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从河套平原顺黄河而下的大型货船在碛口这个地方以后就要从水运转陆运了,因为再往下走就是河床突然收缩,形成十米落差,而且暗礁遍布的“黄河第二碛”——大同碛了,它的自然条件仅次于壶口瀑布,大家就可以脑补一下了。那从西北来的所有货船将货物卸到这里以后怎么分散到全国各地去呢?碛口镇东北方向有一条河流叫“湫水河”,沿着湫水河去往林家坪,到了林家坪以后再向东去往招贤镇,然后再翻山越岭来到吕梁、吴城镇。
吴城镇可以说是碛口之后的“旱码头”,因为到了吴城镇以后就是持续的下坡路段了,那有人会说下坡还不好走吗?踩个刹车就完事儿了,对于古代的驼队来说,走下坡比走上坡更具有挑战性,走上坡是“吃力”,走下坡是“吃风险”,一次失误可能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从西北来的长途骆驼队往往在吴城镇这个地方就将货物交给了对晋中平原路线更熟悉的骡马车队来运输了,因为是陆上中转中心,所以吴城镇这里拥有巨大的客栈、车马店和货栈。那现在你就能理解什么叫“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了。从吴城镇出发一路下坡就可以去往汾阳了,一旦到达汾阳,就意味着货物完全融入了山西中心地区的交通网,因为汾阳是晋商的大本营之一,拥有四通八达的路网。
我们讲了这么多以后回头来看,晋陕大峡谷这片区域不仅给黄河的“黄”字冠了名,而且还从地理上阻断了黄河航道的通行以及构建了军事上的地域堡垒,但它同样也成就了西北沟通中原的水陆联运通道,成就了晋商在西北贸易领域的繁荣。所以你读懂了晋陕大峡谷,你基本上就知道了黄河流域、甚至是黄土高原的大多数知识点,今天关于晋陕大峡谷球局就讲这么多了,如果您喜欢球局的文章,别忘了点赞分享加关注,我们下期再会!
发布于:河北省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