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市场的鱼腥气还没散尽,周野芒拎着竹篮穿梭在摊位间,用上海话跟摊主讨价还价:"今朝个荠菜新鲜是新鲜,就是价钿有点'斩人'哦!"这一幕不是纪录片,而是沪语电影《菜肉馄饨》的开机现场。1月13日,这部从菜场里走出的电影正式杀青,却早已让上海观众翘首以盼——毕竟,能把弄堂里的烟火气搬上大银幕,本身就是件让人稀罕的事。
一、老戏骨飙沪语有多绝?菜场里的戏比米其林餐厅还香
"开拍前三天,周野芒老师特意去复兴路菜场蹲了半天。"制片人顾晓东笑着说。镜头里,68岁的周野芒系着蓝布围裙,手指捏着馄饨皮转了个圈,荠菜肉馅填得不多不少,那架势比弄堂里的张阿婆还熟练。这场戏一条过,围观的摊主们拍起了手:"这哪里是演戏?分明就是我们天天过的日子!"
潘虹在片中演的"操心妈妈",光是站在人民公园相亲角举牌子的背影,就让上海观众直呼"太真实"。她穿着碎花衬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跟其他家长交流时眼睛半眯着,嘴角带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微妙笑意。"我妈就是这样,逢人就说我'工作好、长得好,就是对象没着落'。"有个年轻观众在杀青宴上红了眼眶。
最让人叫绝的是沪剧名家茅善玉的客串。在一场咖啡馆的戏里,她端着拿铁说:"现在的小姑娘哦,谈恋爱像点外卖,不合口味就退单。"这句带着吴侬软语特有的顿挫感的台词,既吐槽了年轻人,又藏着老一辈的理解,台下试映时笑倒一片。茅善玉说自己没背台词:"这些话平常跟小姐妹聊天时天天说,根本不用记。"
为了让沪语台词"活"起来,剧组请来了滑稽戏名家钱程当顾问。"比如'拎不清'不能随便说,长辈对晚辈用才亲切,晚辈对长辈说就没大没小。"钱程逐字逐句地抠,连语气词都不放过,"上海话的'哦'和'呀'差远了,'你去哦'是催促,'你去呀'是撒娇,差一个字味道就变了。"
二、从《繁花》到馄饨摊:沪语电影凭什么让人欲罢不能?
"《繁花》火的时候,我爸天天守着看沪语版,说'这才是上海话'。"95后上海姑娘小吴的话,道出了沪语影视剧的魔力。这次《菜肉馄饨》未播先火,很大程度上因为它避开了"梧桐区白领"的套路,把镜头对准了菜场里讨价还价的阿姨、弄堂里晒被子的爷叔、地铁里啃粢饭团的年轻人。
金莹的原著小说里有个细节:女主角去相亲,男方妈妈盯着她的包问"是真皮吗",她回了句"人造革的,比真皮还经用"。这种带着自嘲的精明,正是上海人最真实的底色。导演吴天戈拍这场戏时,特意让演员放慢语速,"上海人的幽默不是哈哈大笑,是嘴角一撇的'阴噱',要慢慢品才出味道。"
上海交大教授李亦中记得,上世纪90年代《股疯》里,潘虹演的"范莉"在证券交易所大喊"买进卖出",那股子鲜活劲儿让全国观众记住了上海人的"拎得清"。"现在的沪语电影更细腻了。"他指着片花里的镜头,"你看这个馄饨摊,竹编的篮子、搪瓷的碗、墙上贴着的'加辣另算',连酱油瓶都是老上海的玻璃罐,这些细节就是乡愁。"
有意思的是,沪语电影的观众早就不止上海人。苏州姑娘小张特意飞来上海参加杀青宴:"虽然口音有点不一样,但'菜肉馄饨'这四个字一出来,就想起外婆在厨房忙碌的样子。"据统计,《繁花》沪语版在长三角的收视率比普通话版高37%,很多杭州、宁波的观众说"听着像自家话,又带点新鲜感"。
三、"贴地飞行"的电影,让上海成为行走的摄影棚
"我们要的不是'上海风景片',是让观众看完想坐高铁来逛菜场。"制片人顾晓东的话,道出了《菜肉馄饨》的野心。为了拍好"贴地飞行"的感觉,剧组把上海的地标玩出了新花样——
在复兴路菜场,他们跟着摊主们凌晨三点起床,拍活鱼从水箱捞出来的水花,拍阳光透过棚顶照在红肠上的油光,连阿姨们扯塑料袋的"刺啦"声都收录进去;在外滩华尔道夫酒店,镜头从水晶灯摇到窗外的黄浦江,最后落在咖啡杯里的倒影上,新旧上海的碰撞一下子就出来了;最妙的是南昌路的老弄堂,晾衣绳上的旗袍、窗台的仙人掌、墙角的自行车,构成了一幅会呼吸的上海风情画。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上海成了天然的摄影棚。拍摄时,有个卖生煎包的阿婆主动送来刚出炉的点心:"你们拍上海,我高兴!"还有爷叔骑着老坦克路过,停下来指导周野芒:"馄饨要捏出褶子才好看,像这样......"
上海大学教授刘海波说得透彻:"《音乐之声》让萨尔茨堡成了旅游打卡地,《罗马假日》让特雷维喷泉永远排着长队。好的电影能让城市活起来。"现在剧组已经接到不少电话,有人问"电影里的馄饨摊在哪",有人想"跟着周野芒的路线逛上海",这正是"贴地飞行"最动人的地方——它没把上海拍成遥不可及的"魔都",而是让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四、当"菜肉馄饨"遇上字幕组:方言电影的春天来了?
"一开始担心北方观众看不懂,结果试映时大家笑得比上海人还欢。"顾晓东说这话时,手里拿着两份台词本,沪语版写着"侬哪能回事体",普通话版翻译成"你这是怎么了",但保留了"拎不清""轧闹猛"这些不好翻译的词,"字幕组建议加个小注解,结果年轻人觉得'这样更酷'。"
这种"妥协"反而成了优势。就像《繁花》里的"不响",《菜肉馄饨》里的"腔调",这些带着地域密码的词,通过字幕变成了全国观众都能get的梗。石川教授分析:"年轻观众看日剧韩剧早就习惯了字幕,方言反而成了新鲜感的来源。沪语的软糯、俏皮,刚好填补了当下影视剧的空白。"
更重要的是,沪语电影找到了自己的"双轨制"——既拍沪语版守住地域特色,又拍普通话版打开全国市场。就像馄饨可以做汤的,也可以做干拌的,关键是馅料要新鲜。《菜肉馄饨》里的生活哲学,其实也是当下方言电影的生存之道:不用刻意讨好谁,把自己的日子过明白,自然有人愿意来尝一口。
杀青宴上,周野芒端着酒杯说:"这部电影就像菜肉馄饨,荠菜要鲜,肉馅要香,皮子要韧,少一样都不对味。"这话不假,从菜场到银幕,从沪语到字幕,从老戏骨到年轻观众,《菜肉馄饨》最打动人的,或许就是那份对生活的认真——就像每个上海人对待一碗馄饨的态度,不糊弄,不将就,在烟火气里活出自己的腔调。
现在,就等着电影上映时,带着家人去影院,在笑声里尝一口属于上海的味道。毕竟,能把日子过成戏的,才是真的懂生活。
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