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师在这一课主要讲了,如何培养,一种对市场的整体直观的理解力。
市场走势像诗词,天生就有多种理解方式(多义性): 缠师开篇就说,市场不可能总是标准的“a+A+b+B+c”那种完美结构,那样太死板没意思。走势就像诗词里的字词,常常有多种含义和解读角度。这种多义性主要跟走势的“核心区域”——中枢有关。
1、多义性主要有三种来源:
第一种:中枢“长大”了(延伸导致级别升级): 比如,一个5分钟级别的中枢,如果里面来回震荡的次数特别多(比如包含了9段甚至更多1分钟级别的走势),那么站在更高的视角(比如30分钟级别)看,它其实已经“长大”成一个30分钟级别的中枢了。缠师给出一个“消除”这种多义性的简单规则:如果一个中枢震荡延伸超过5段(加上形成它的3段,共6段以上),那它就升级成更大级别的中枢了。
第二种:图表精度不同(模本简略): 不同时间周期的图(比如1分钟图、日线图、年线图),就像是不同倍数的放大镜看走势。年线图很模糊,看不清细节;1分钟图很精细,但看整体又太琐碎。我们通常用的时间周期(1分、5分、30分、日、周、月等)只是约定俗成的简化方式,方便看盘,并非绝对精确。你可以自定义周期(比如7分钟图),但没必要太纠结,够用就行。缠师建议新手多缩放图表,感受级别从小到大的扩张过程,这有助于培养市场直觉。当直觉足够强时,就能像读诗一样“整体直观”地理解市场,无需死抠中枢定义,那时“多义性”自然消失。
第三种:分解走势的角度不同(有实质意义的视角切换): 这是最有操作价值的一种多义性。对于“a+A+b+B+c”这样的走势,我们不必死板地按顺序看。可以把a看作是围绕后面才出现的A中枢的一次波动,把c看作是围绕B中枢的一次波动。这样整个走势就可以简化为两个中枢(A和B)以及连接它们的一段走势(b)。极端情况下,a和c可能不存在(比如跳空缺口),那就只剩下两个孤零零的中枢了。
2、换个角度看背驰(利用第三种多义性):
站在中枢B的角度看b+B+c:b是向下离开中枢B,c是向上离开中枢B。
顶背驰的本质: 如果向上离开(c段)的力度比向下离开(b段)的力度弱,而中枢对任何方向的离开都有拉回作用(向下离开b能被拉回,证明拉回力量足够),那么较弱的向上离开c也必然会被拉回中枢B。这就是顶背驰。
底背驰同理: 方向相反。
盘整背驰也一样: 本质和趋势背驰相同,只是力度、级别、发生位置不同。
3、中枢视角下的操作原则:
核心: 围绕中枢操作,关键在于比较离开段与返回段的力度。
买点: 向下离开中枢后出现底背驰,是买入信号。
卖点: 买入后,等向上回拉出现顶背驰,如果这个高点没能超过前一个向上离开段的高点,一定要卖出。即使超过了也可以考虑卖出。
第三类买卖点: 卖出后,观察次级别的回调:
如果回调不跌回原中枢,就形成了第三类买点,必须买回(意味着可能开启新上涨)。
如果回调跌回原中枢,就继续等待下一次向下离开中枢的机会,重复上述过程。
(反之,向上离开出现顶背驰卖出后,如果次级别反弹回不到中枢,就形成第三类卖点,必须走。)
提醒:
以上分析主要用于指数,个股可能不跟指数同步,需具体分析。
期货因为可以随时开仓,规则不同,分析力度时会有差异。
总结核心: 缠师这节课强调市场走势的解读具有灵活性(多义性),特别是围绕中枢的视角切换(第三种多义性)提供了强大的分析工具。他重新用中枢定义了背驰的本质(比较进出中枢的力度),并给出了基于中枢和力度比较(背驰)的、非常清晰且可操作的中枢震荡交易策略(底背驰买,顶背驰卖,突破确认后回抽不破中枢则加仓)。最终目标是培养一种对市场的整体直观理解力。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