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AKK菌无疑是益生菌界的“顶流”。从原料企业到终端品牌,都在押注这个被冠以“瘦子菌”名号的菌株。但许多消费者反馈在服用AKK菌产品后,体重秤上的数字并未如预期般显著下降。
这种反差让人疑惑:为什么被科研圈和产业界热捧的AKK菌,到了消费者手里,减重效果就“缩水”了?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它与减肥机制的“前世今生”说起。
AKK菌与GLP-1:被误读的“减肥关联”
AKK菌的“减重光环”,最早源于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2013年,比利时鲁汶大学Patrice D.Cani团队在研究中首次发现肥胖小鼠的肠道中,AKK菌的丰度比正常小鼠低;而给肥胖小鼠补充AKK菌后,其实现体重下降,脂肪含量减少,血糖调节能力也显著改善。[i]
更关键的是,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AKK菌能促进肠道分泌一种叫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激素。GLP-1是肠道细胞分泌的“食欲调节器”,它能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还能促进胰岛素分泌以稳定血糖。
这一发现让科学界眼前一亮:难道AKK菌是通过提升GLP-1水平来减重的?
后续研究进一步补充了细节。2021年,Gwang Pyo Ko教授团队在《Nature Microbiology》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AKK菌通过分泌外膜蛋白P9及代谢产物2-油酰基甘油,双向激活GLP-1信号通路,从而改善肥胖、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紊乱,为微生物-宿主互作研究提供新范式。[ii] 逐步建立了“补充AKK菌→可能促进GLP-1分泌→改善代谢→间接有益体重管理”的链条。
科学证据确实揭示了AKK菌与GLP-1通路及代谢健康的正向关联,但为何其在真实世界的“减肥”表现常不如预期?
这些研究有两个前提:一是实验对象是“病态肥胖小鼠”,其肠道菌群严重失衡;二是小鼠每日补充的AKK菌剂量通常远高于普通益生菌产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AKK菌与GLP-1的关联,是“间接影响”而非“强效驱动”。它能平稳提升GLP-1水平,但远不及药物直接激活受体的“爆发力”。
AKK菌的价值:不是“减重药”,而是“体质调节器”
如果用“减重效果”给AKK菌打分,它或许只能得60分;但换个维度——“健康调理”,它能轻松拿到90分。
司美格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是药物,直接作用于大脑食欲中枢和胃肠系统,强力模拟并放大GLP-1的作用。相比之下,AKK菌作为肠道共生菌,通过调节肠道环境(如改善黏液层健康、影响胆汁酸代谢、产生特定信号分子)间接、温和地影响宿主GLP-1等激素的分泌水平,这种提升是渐进且幅度有限的。
相较于“减重效果显著”的司美类成果,临床研究揭示,巴氏灭活AKK菌在代谢中展现出更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散户配资在线登录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